邳州风土人情
风
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作载于《二十四史》及《四库全书》。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文化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农民画、民间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用独特的材料和手法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92年邳州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地方戏曲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已有200多年演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定名并开始走上舞台,其腔调缠绵,优美动听,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颇受欢迎。邳州方言属于北方官话,语音系统与普通话比较接近,调值有所不同。
邳州市民间春节有舞狮拜年、跑旱船、踩高跷等传统节目。腊月初八"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爆米花"、清明"戴柳"、"插柳"、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是民间的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
土
邳州境内有大墩子文化遗址、寨山摩崖石刻、刘林文化遗址、梁王城遗址、九女墩、尤村汉墓、奶奶庙、土山马迹亭、关帝庙、白马寺古银杏、山窝古槐、岠山和二龙山古墓群以及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陵园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艾山洞石沟、岠山风景区、大运河风光带、黄墩湖游览区、天下水杉第一路、银杏森林公园、桃花岛公园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中,以港上、铁富为中心的连片银杏园21万亩,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被省定为“银杏森林公园”;艾山洞石沟风景区九座峰次第相连,方圆20公里,最高峰海拔197米,山顶有凤凰台、碧霞台、聚仙台、白马泉、黑风口、望母台等遗址;岠山风景区四峰并列,最高峰海拔204米,山顶泰山行宫内有葛仙洞,洞中有葛洪汲水炼丹之葛仙井,景区方圆4平方公里,有多处汉墓群。大墩子古文化遗址、寨山摩崖石刻、淮海战役碾庄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陵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邳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建成国家3A级景区1家。 “世界银杏看中国,中国银杏看江苏,江苏银杏看邳州”。邳州是中国著名的“银杏之乡”。
人
邳州地杰人灵,英才辈出。夏时奚仲、战国时齐相邹忌等封于邳,秦时黄石公在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授书张良,汉代侍御史延年、谏大夫翼奉、五代随州刺史沈斌、明朝民族英雄汤克宽等,西汉博士严彭祖,南北朝学者到沆、到溉、到洽、僧祜,明散曲家陈铎、琵琶演奏家汤应曾,东吴大帝孙权生于徐州下邳。
此外邳州美食更是数不胜数,除了青方腐乳、冻兔肉、白莲藕、八宝菜、粉丝、集豆腐乳、羊肉汤、刘井粉丝、板栗、肉夹馍、银杏、苔干,更有菜煎饼,令人神往。
王家卫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当青翠鲜灵的韭菜、细长饱满的胡萝卜、滑嫩柔软的粉条等等等16种以上的菜品相遇,加上独家秘制调料,直至摊熟,切开,手捧一份菜煎饼,咬上一口,那感觉无法言喻!不同于煎饼果子与杂粮煎饼,菜煎饼另有一番风味。
情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200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现代,邳州年画的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民风民俗、劳动生活场景的内容很多,贴近现实,但不乏理想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邳州年画吸取了传统民间雕刻画的精华,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画风自成一体,具有淳朴厚重、生动泼辣、简练夸张、色彩鲜艳浓烈、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造型粗犷、用笔狂放、不拘小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时代感。